杨永成:新能源汽车能否接棒消费电子成为半导体行业新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的需求增长点?

  德赢VWIN资讯     |      2022-12-25 04:06

  导读:中国如何因势利导,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的优势,加快本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升级?在此过程中,市场化基金、地方政府和国家如何分工跑好“接力赛”?正在快速崛起的智能网联汽车能否接棒智能手机,成为芯片需求端新的拉动力量?硬科技产业老兵,就这些话题接受观察者网视频连线峰瑞资本合伙人杨永成,因内容篇幅较长,分上下两篇刊出实录,本篇为下半部分,着重讨论智能网联汽车能否接替消费电子,成为半导体行业新的需求增长点。

  观察者网:最近,大家都注意到消费电子方面有出现停滞的状况,但相对来说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声势是比较明显的。如何看待消费电子芯片需求的下降和智能网联汽车芯片需求的上升?

  杨永成:消费市场整体的下降,其实是一个长周期趋势,本质是没有产生新的巨大的需求。

  两个办法,第一,产生新的市场,比如非洲广大地区进入信息化时代,当地人收入增加了开始购买电子产品,形成一个正循环;第二,产生新的行业,比如未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幅AR眼镜,但这种需求当前还不是特别清晰。

  现在能够明确的,是您前面提到的汽车行业的发展,一是它有行业革命性,从燃油车变成新能源车,涉及到汽车的更新换代,换代又正好赶上汽车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这一阶段。所以,与之相关的一些半导体行业肯定会有巨大发展。

  这里既有通讯层面的互联互通,还有智能化和智能驾驶涉及的广阔领域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此外,即便当前我们谈论更多的还是汽车,这些技术也会辐射到其他更多行业。

  观察者网:正好您在这方面做得挺多,智能网联汽车是不是能看作物联网的一个切入点,它和其他您提到的比如电力、算力、无线网络导航等领域是什么样的关系?

  杨永成:物联网就是要连接万物,汽车这么大件的物,肯定是被连在其中的,但连接的耦合度有多高,能否做到像手机和PC这样,暂时还看不清。主要原因是汽车本身的特点,第一,它是移动的,第二,它移动的过程是高速的,且涉及到很深的安全问题,所以能否全时长地享受媒体资讯,恐怕还不一定。很多东西在发展初期不一定能看清全部面貌,但发展方向本质上是好的,对电子器件的需求拉动也越来越多。

  我们只要稍微想想,汽车一下子从燃油动力变成电池动力,其实更像是一个带谷歌的电子设备,从一次能源端就是电池端,到整个互联网这一端,其实都是电,这个革新还是蛮大的。

  观察者网:我记得您上次提过一个观点,对于代工厂来说,希望加工的芯片是大批量的,从而有特别大的规模效率,一次排产就能直接解决;但是像汽车上面的这些芯片,很多是小批量、多样的芯片,对于像台积电这样的大厂,可能是不太愿意做这样的一些事情。

  杨永成:这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不光是芯片加工,还有PCB加工、产品加工等等,几乎所有厂家最希望的事就是一次定型、无限次生产,这样既方便管理,又是效率高、成本低的。

  很多财经媒体和读者习惯通过看报表来了解企业,比如看每天生产多少台、多少片,实际上在开始产品量产之前要经历两个大事,一是把产线建起来,做一整套工业化体系,安装调试设备,配备相应软件,引入大批工程师,这是一个花费时间很长的大工程;二是试产阶段,要证明这个产线是否完整、可靠、高效,同时还要证明被生产的产品,比如晶圆能达到的良率是多少。经过这两个过程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对于晶圆厂、代工厂(Foundry)而言,前期需要大量工程师,像软件、生产线、机器人、工控方面的工程师,这都是生产厂宝贵的技术资源,但进入全自动生产阶段就不需要了,基本是无人的,所以厂家都希望前面的时长尽量短,后面的时长尽量长,把前期成本分摊得越薄越好。这是生产型企业的总的规律。

  相对手机市场来说,汽车芯片市场总需求量还是相对较小的,所以芯片生产厂通常更重视满足手机和其他大众消费类市场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逻辑预计未来会有一些改变,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随着电子消费品市场总体需求到顶或下降,芯片生产厂就会更重视包括汽车芯片这种毛利比较高且需求还在增长的订单,因为芯片产线投资巨大,建成之后,停工是最大的损失。

  第二,汽车行业本身也在发展,特别是新能源车销量提升很快,这意味着汽车上会使用越来越多的电子芯片。同时汽车行业也会在发展中更重视和芯片行业的对接和协同,比如更大力度地推动汽车芯片的标准化,以便于发挥芯片制造业大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更高效率。这些要素都会推动汽车行业对芯片生产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传统汽车行业原先基本是每个型号一个平台,后来大众做了通用平台,让很多不同的型号稍作修改就能共用一个平台,这样效率就很高。未来汽车产业的电子化可能也会走向这个趋势。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对于芯片需求的规模效应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谈论汽车行业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电气化拉动电子芯片行业,还要看到国产汽车本身的崛起。

  我个人认为,新能源车只是中国切入汽车行业,开始弯道超车的一个赛道。很多传统燃油车,包括汽油车、柴油车、载重卡车等等,中国暂时没有在竞争中取得领导地位,中国的新能源车仅从市场规模考虑,确实已经超前半个身位,在这个弯道上超过以后,我们的目标并不只盯着新能源车,必然会以新能源车发展拉动整个中国新兴汽车产业链,包括大量tier 1ier 2ier 3(即1/2/3级供应商)厂家发展壮大。

  最终结果,可能不仅是新能源车在中国崛起,我们期望的是从供应链到整车,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崛起,汽车行业是我们投资者非常看好的一个行业。

  观察者网:特斯拉是中国新能源车的有力竞争者之一,马斯克也很有性格,时常会发表一些惊人的观点,比如关于自动驾驶,特斯拉走纯视觉路线,他就说激光雷达就像人体身上长了一堆阑尾,没有意义,他不看好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

  中国大多数车企在智能化道路上还是会选择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综合运用到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等。您怎么看待发展路线选择的问题?

  杨永成:首先,我们对于特斯拉要有足够的尊重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它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进展,当前还是行业的领导者。

  不过车厂并不是汽车行业里的唯一的领导者,很多时候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通常是成熟的一级供应商,业内称之为tier 1,像博世、安波福这类公司,他们是技术提供者,汽车厂经常是选择和集成者。正因为是集成者,所以对技术路线通常没有亲疏远近之分,那为什么特斯拉独好摄像头呢?

  有几个原因:第一,首先,要实现自动驾驶,摄像头是现在就能上车的、能批量化生产的、成本可承受的为数不多的方案之一。其他的设备都还在发展过程中,要么是成本过高,要么是因为分辨率过低,不足以作为成像和导航的主要传感器,这是核心原因。

  基于此,特斯拉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行业领导者,站在它的角度看,摄像头方案成本可控、鲁棒性好,且特斯拉已经把摄像头路线变成行业引领,并向市场和用户输出了信心,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假设它突然站出来说夸赞传感器融合方案,多少有可能被“误读”成单独摄像头方案还有些许缺陷和不足,对于汽车这种长生命周期的产品而言,这种信息导向,很可能打击一些潜在用户的买车欲望。这从商业维度而言是非常不合理的,马斯克是企业家,也是产品生产者,用现有最好的技术做当前业内最好的产品,这是企业家的职责所在。

  至于将来的产品是什么?我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个人判断,如果有一天证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更好、更便宜,或者性价比足以支撑其销售价格,厂家大抵会选择融合路线,本质上任何一个厂家都会向用户和市场妥协。

  上面是从商业逻辑来讲,如果从技术维度来看,我的大致判断是,全视觉的方案有两个悖论,通俗讲,第一,要让算法像人眼是很难实现的,第二,眼睛虽然是人体最重要的传感器,但它的功能受到人类生活环境的局限。

  比如人类眼睛在黑暗环境下就不如很多掠食性动物的眼睛,但汽车其实是需要适应一些低照度下的场景;再者,人类的奔跑速度非常慢,所以人眼对测距不敏感,但汽车速度非常快,测距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激光雷达能直接带来准确的测距,摄像头能不能做到?

  能,但得用算法算半天,而且在特殊情况下算法还会失灵。所以,如果有专用测距设备,肯定不应该让一个不太擅长做这类事的传感器去干一个“副业”,当然,前提是成本总体可控。

  目前激光雷达没有上车的原因,第一,没有一个好的固态雷达方案。我们峰瑞投了两家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公司,都是做激光相控阵雷达的,力策科技和洛微科技(LuminWave),都走在全固态雷达芯片的前沿。

  行业努力的方向,首先是全固态,第二是成本要低,第三是集成度要高,体积不能太大,最好比车灯小。我们还投了毫米波雷达的芯片商加特兰微电子。我们还是支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观察者网:补充问一下,刚才提到激光雷达要走全固态路线,这是否跟“鲁棒性”有关?

  杨永成:对。现在的行业里,从大家讨论激光雷达上车那天开始,整个产业就认准它应该是固态雷达。所谓固态雷达,就是实行电子扫描时不依赖机械结构,所有件都应是固定的,出于安全和工况考虑,在汽车上除了动力系统,你很难见到哪个东西是活动的。

  举个例子,手机用的摄像头是可以动的,可以调焦和变焦,但车上的摄像头实际上是固定的,比如前照摄像头有三四个,而不是用一个去变。因为在汽车的动况下,像振动、高低温很难让机械稳定工作。激光雷达最早是机械结构的,但其使用寿命一直存疑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后来变成半机械,就是大家通常说的MEMS振镜技术方案。本质上是一个微缩版的电子机械结构,把机械的反射镜用半导体加工工艺缩小、加工、集成到芯片尺度上,并且受芯片电子部分的控制。

  但这种MEMS工艺,它本质上还是机械,我们称之为微电机械结构。所以从原理上来讲它的鲁棒性还是具有挑战的,不如纯电子的方案。当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也是开放的心态,可能哪天行业出现新技术发展,这些说法也可能被推翻。

  观察者网:前面您很详细地介绍智能网联汽车,这是一个交叉学科,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电池化学等等,我注意到你们还投了很多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跨界人才不足、隔行如隔山等问题,您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吗?

  杨永成:峰瑞资本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好多年,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首先解释一下“交叉”,所谓交叉项目,是使用不同的分类技术集中解决一个应用场景的问题,通过能力交叉或相加的模式,最终产生更好的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投了一个和大脑相关的生命科学项目,叫“优脑银河”,涉及到几样东西,第一和核磁共振相关,但本质上是医学的,既有医学又有磁的问题。

  第二,虽然是大脑探索项目,但我们不希望开颅——这也是医学行业努力的方向,那么在不开颅的情况下,通过核磁共振和功能核磁这两项技术,把人脑的功能区分清楚,并用于引导之后的治疗,这又需要用数据做AI推论,于是又引入了AI相关技术。所以,这个项目基本上包括电子学、磁、AI、医学等学科,这样的团队非常非常难得。

  再比如,前面提到激光雷达,既涉及光、电,还涉及集成电路材料学——因为要做OPA(光学相控阵)芯片,又因为其本质是通信,又关系到软件协议,所以还要涉及软件,所以这也是集中度非常高的行业,相关人才不好找。一旦问题能够解决,对技术的推动会相当大,当然公司横向竞争的壁垒也很深。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还是想请您结合美国因素,谈一谈当下半导体的国际竞争态势,并预测一下中国半导体在国际竞争中会走出怎么样的趋势?

  杨永成: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先说一下我的整体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期,我觉得中国的半导体和芯片是“必须行”。为什么?前面说了一个经济因素,占中国进口最大额度的是半导体,其次才是一次能源(石油和天然气)。

  另一个原因是,几乎中国大部分工业都和半导体相关。甚至很多大家想象不到的东西,比如没有半导体,你可能都不知道几点,因为手表没有了,想从互联网看时间也不行了,因为授时是从GPS或北斗来的。不带微电脑的家用电器?这也不行,因为电网里用的功率半导体IGBT也是芯片。

  可见,半导体行业对我们国家来讲,和粮食、石油一样重要。至于我们要不要追求全球垄断,那是另一个问题,但首先我们不能没有,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中国能不能行?我们其实有很多优势,首先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应用场景;其次,我们的人才储备是足够的,特别是设计端,过去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现在高校队伍中也有不少海归,积累足够丰厚,这是我们的人才基础。再者,一些大型Foundry正在建设中,建设这种大型的工业基础性生态,“举国之力”是我们比较擅长的事。

  一个可能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国政府前前后后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包括一些强硬措施来干扰中国的半导体国产化。

  我的看法是,第一,美国干预或阻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决心和努力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芯片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美国也看到了。

  第二,中长期看,美国干预作用可能有限。之前谈到全球化的时候也说过,制造业往中国和亚洲转移的时候,不仅是亚洲人民、国家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球资本选择的结果,这里面也包含了美国和欧洲一些资本的努力,其实我们的很多公司都有他们的股份在里头,而且发展至今,他们的获益不比我们少,所以其实是美国产业的选择,同时也是整个全球化资源配比最高效率的选择。可见,这个事情也有不确定性,不一定美国政府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再举个例子,特朗普任内希望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收效甚微。何况,现在能否说服美国的失业人口去造汽车、炼钢铁、做半导体,可能不一定有意愿;即便有意愿,要再培训人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借这个机会也谈谈我们对这个产业的期望,首先要有长期艰苦的打算,从战略格局上来看这肯定是一个大市场,无论是基金还是从业者,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其次,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从产业属性来讲,我个人更愿意把它归结到新基建,它确实对国民经济和工业有重要作用。新基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小规模就不挣钱、甚至亏钱,投入产出比在短期内看不到结果,这跟当年的一些投资差不多,比如升级电网,修高铁,建高速公路,这些投资最终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工业、国家安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半导体也是如此。

  从中国半导体行业最终的竞争情况来讲,它不是人和人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公司和另一个公司或几个公司的竞争,最后是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和当年支持高铁、光伏这些行业相比,国家对半导体的支持还有很多牌可以出,有很多事可以做,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半导体充满希望。

  观察者网:您说得很对,这是一个长期主义跟规模效应特别明显的领域,包括您刚才提到电力、光伏、高铁等,我觉得都应该站在系统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在追赶或补足短板的过程中,半导体工业设备有没有可能辐射到其他的精细加工领?

  杨永成:这是一定会发生的。第一,芯片的种类一定会增加,这个不是说中国从事半导体设计端的人多造成的,而是我们有很好的服务意识。比如,中国人掌握了电子整机产品市场以后,玩出了很多新鲜花样。半导体工业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很多国际大厂包括设计端的大品牌商,都是从自身高效率观点出发,所以芯片种类很少,但中国人掌握之后,情况就会不一样。

  我以前在智能音箱行业做了很多年,最早的时候用WiFi系统,就是标准的WiFi相关的芯片,后来这个行业已经被中国人掌握了,出现了很多专门为智能音箱开发的东西,所以音箱开发者需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少,也就是我们说的“交钥匙工程”。所以,一旦被我们掌握了,那就大概是从设计端到生产端全覆盖。

  二来,半导体的本质,如果从生产端看,它是精细加工行业,但它并不一定产生芯片,它可以产生其他的东西。其实现在已经有这个端倪了,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上有Face ID,人脸识别,它后面有一个LiDAR,用来测距3D成像,这两个里面用了一个薄膜,薄膜是光学器件,但它和以前传统的磨镜片不一样,它是用半导体工艺加工的,一个叫diffuse“匀光器”,一个叫DOE,这两个其实是半导体工艺产生的光学器件,以后会用到很多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半导体生产端对我们至关重要,为什么国家在这方面发力,也是为什么光刻机、光刻胶和相应的电子设备这么重要。

  再比如生物领域,DNA合成方面,我们也投了这样的公司,其实DNA芯片的加工过程也是半导体辐射到生物、光学领域。

  半导体行业能够辐射的种类增加,行业技术分类增加,同时在细的分类上增多,肯定会带来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要看半导体行业整体的产值和拉动力,不能只看当前欧美占统治地位下的规模,将来规模会比这个更大。这也是我们长期看好foundry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永成:肯定比现在还要大。再举个例子,我关注光学行业很久,我们现在用的镜头,比如照德赢VWIN入口平台官网相机、摄像机的镜头都是凸透镜,本质是几何光学,但以后可以是物理光学,它的特点是拿公式可以推导出成像情况,不见得是凸透镜,也不见得是凹透镜,而是特殊结构,这在光学里面叫超透镜。超透镜其实就是一层薄膜,是平的,没有凸头镜凹透镜,里边是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小的凸起,它最终的效果和凸透镜凹透镜是一样的,但需要半导体工艺加工。这个行业现在还有技术难关需要突破,但如果突破,以后我们的相机可以薄得像一张纸,那行业情况就变了。

  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半导体产业是做大周期,从生产端来看,不仅是芯片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精细加工行业。(峰瑞资本合伙人 杨永成)